【亞瑟王傳說】-「第五篇、背叛者與莫德雷德」

在亞瑟王決定出征抓拿蘭斯洛特後,他將國內所有大小事務都託付給莫德雷德,但令他沒想到的是莫德雷德卻趁機背叛亞瑟,不但篡奪了王位,掌控了整個王國。聞訊後的亞瑟王急忙返回國,並展開了劍欄之戰(卡姆蘭戰役)(連結自wiki)


目前已更

毀滅不列顛的預言之子

在亞瑟與摩根勒菲睡了一晚後,梅林預言這事件誕生下的私生子將會毀滅不列顛。而不知道孩子樣貌的亞瑟王只好下令將將與莫德雷德年齡接近的嬰兒放到一艘小船上順流漂走。但莫德雷德不只生還,最終加入亞瑟王麾下的圓桌武士團。

毀掉圓桌武士的主謀

可出於對亞瑟的復仇,或是摩根勒菲的刻意教育下,莫德雷德加入圓桌武士就開始謀劃如何除掉亞瑟王。而自然這機會要先從亞瑟王身邊的騎士開始。「世間最享有盛名的三騎士」蘭斯洛特、崔斯坦與蘭馬洛克(Lamorak)等人下手,這三人合稱「不列顛的獅子」。但這三人除了崔斯坦沒被陷害以外,其他都被陷害莫德雷德了。

最強騎士:蘭馬洛克(Lamorak)爵士
蘭馬洛克這位可能因死法與事蹟不夠,所以被眾人忽略。蘭馬洛克(Lamorak)爵士是Pellinore國王的兒子,後加入圓桌武士。蘭馬洛克是一個武功高強到極點的人,曾經在一場戰役中打敗過30個騎士。因此他的槍術在當時是被認為不可超越的。

但蘭馬洛克即使槍術無敵,還是拚不過莫德雷德的計謀。有次蘭馬洛克遭遇襲擊,十幾個騎士接連被放倒。而正當蘭馬洛克正與剩下的三位騎士酣戰時,卻被以為是支援的莫德雷德給這從後方偷襲身亡。

高文與蘭斯洛特的決裂
在圓桌故事中,有位與蘭斯洛德武力相當,甚至長相高大英俊、風度翩翩、仁慈,忠誠可信賴,現代“白馬王子”一詞便出自于他,此人被稱為更被最寬容的圓桌武士高文。高文他是亞瑟王的外甥與蘭斯洛特感情還算不錯。而他們也因莫德雷德計畫而感情產生裂痕,還導致高文支持亞瑟王討伐蘭斯洛特的主因。

1.莫德雷德找了阿雷格威(高文的弟弟)和高文的兩個兒子共率領了12名騎士潛入到王后宮中,逮到正在幽會的蘭斯洛特與王后。蘭斯洛特憑著武力殺出重圍,但過程中殺死了阿雷格威、及那兩個兒子。而王后事後卻被逮捕。(這讓蘭斯洛特與高文原本不錯的感情開始破裂。)

2.圓桌武士要求亞瑟王判處王后火刑,然而高文不願意前往監督。亞瑟只好改派高文的弟弟加雷斯與加荷里斯兩位騎士,但沒人料到蘭斯洛特殺了回來,並救出王后桂妮薇兒逃回法蘭西,不過卻殺了高文弟弟的加雷斯與加荷里斯。

教皇出面調解了。讓蘭斯洛特歸來認錯,歸還桂妮維亞給亞瑟王歸國。桂妮維亞成為了修女。不過憤怒高文與其他騎士們並未減輕對於蘭斯洛特的恨,最後成功鼓動亞瑟王征討在法國的蘭斯洛特。在此戰役中高文與蘭斯洛特酣戰一天後被蘭斯洛特打傷。

卡姆蘭戰役

而當亞瑟王出征蘭斯洛特後,莫德雷德就在國內開始散布亞瑟戰死的消息,遊說民眾「亞瑟王已經被蘭斯洛特殺死」,因此國家將由他管理。而其中最奇怪的點,莫德雷德還迎娶桂妮維亞為妻子,及兩人生下兩個小孩(閒人想桂妮維亞的內心,應該崩潰的。這年級閒人都覺得要麼桂妮維亞保養有道,不然莫德雷德與其兩者年紀差...但後面閒談會做一點解釋)。

聞訊亞瑟王急忙趕回不列顛,帶著與蘭斯洛特交戰後已經疲累的武士緊急歸國的並在城外嘗試與莫德雷的談判。而在雙方進行和談時,有一條蛇悄悄爬到了一位騎士身上,那騎士拔劍欲把蛇給斬斷,於是印證著一場血腥的戰爭隨之爆發。

在卡姆蘭戰役中,雙方軍隊血流成河,連在與蘭斯洛特對戰後身負重傷的高文騎士都死於莫德雷德之手(亦有舊傷復發病死一說)。 不過臨死前,他原諒了蘭斯洛德,對自己的行為做了懺悔,還請求亞瑟王寬恕蘭斯洛德。甚至死前,他還悄悄派人前往歐洲請求蘭斯洛特協助亞瑟王。

最後亞瑟王的長矛用力刺向盾牌後的莫德雷德,穿透了後者的軀體,莫德雷德發覺自己受了致命一擊,卯足全力,以身抵擋亞瑟的長矛柄,雙手握劍,刺向亞瑟王的頭側,頭盔連帶頭蓋被劍削去一塊。莫德雷德倒地斃命,亞瑟重傷倒地。亞瑟王身邊的騎士亦近幾乎全數戰死。最終以兩敗俱傷結束。
最後貝德維爾揹著垂死的亞瑟王來到了那個湖邊,按亞瑟王的請求,將王者之劍扔進湖中,湖中女神伸出她的手臂接住了劍,緩緩收回湖中。

一條船駛來,船上下來了幾個面帶黑紗的女人,她們把亞瑟搬到船上,向阿瓦隆(Avalon)島駛去。自此,世上再也不見亞瑟的蹤影,但不列顛人都知道,亞瑟,他們永遠的國王,不是死去,而只是消遁。在他們最需要他的時候,會再次回來拯救他的不列顛王國。最後,貝德維爾給亞瑟王立了墓志銘,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 「Hic jacetArthurus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永恆之王亞瑟長眠此處)。」

最後因為海像天候等因素,蘭斯洛特率領援軍晚到,而一切都結束了,亞瑟已消逝。可能出於虧欠,在與成為修女的桂妮薇兒會面後,蘭斯洛特永別了戰場,歸隱到修道院成為修士由於只吃極少的食物的蘭斯洛特身體日見衰弱。在一天晚上,教堂的神父夢見天使將蘭斯洛特接上天堂,待神父醒來的時候,蘭斯洛特的身體早已僵硬。

而莫德雷德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引進了薩克遜人繼續反抗亞瑟接班人-康斯坦丁的統治,但最終戰敗被殺,而康斯坦丁也在三年後被自己的姪子殺死。

第二個結局:蘭斯洛特版
這個版本是莫德雷德並沒有在在卡姆蘭戰役中死亡,而是被趕來的蘭斯洛特擊敗,這記載于 Ly Myreur des Historires。此版本的蘭斯洛特處死了桂妮維亞(Guinevere),因為他認為格桂妮維亞是很樂意被莫德雷德強佔,這背叛了亞瑟與他。之後蘭斯洛特將莫德雷德和格尼薇兒的屍體關在一起,莫德雷德後飢餓難耐下吃掉了格尼薇兒的屍體,最終仍然被活活餓死。但現今主流的看法仍然是莫德雷德與亞瑟王在卡姆蘭之戰中同歸于盡。


閒談:Mordred哪來的?叛逆者的代名詞。
以下是閒人依照時間彙整:莫德雷德身分是?亞瑟兒子?養子?孽子?
最早提到的Mordred(亦稱Medraut)發生在537 年的Annales Cambriae作品中記錄了“亞瑟和莫德雷德在卡姆蘭戰役的衝突中倒下。

12世紀的《不列顛諸王史》,莫德雷德是作為亞瑟王的敵人出現。莫德雷德在是古老威爾士語,字元更可能來源自拉丁語 Moderātus有“中庸、溫和” 等意思。而在不列顛傳說(Roman de Brutus of Britain Brut)的作者Wace是這麼記載中(圓桌的原型也是這人寫的),莫德雷德並不是亞瑟的兒子,而是王后桂妮維亞的兄弟。

12或13世紀的中古威爾斯散文故事《The Dream of Rhonabwy》中寫道莫德雷德不僅是亞瑟王的侄子,也是亞瑟王的養子。

直到《亞瑟王之死》這書問世,才出現大家認識的,摩根運用一種迷藥使亞瑟王將她誤認為王后桂妮維亞,雖然亞瑟王和摩根隻共度了一夜,不過摩根還是成功懷上了擁有亞瑟王血脈的莫德雷的描述。不過在最早的威爾士傳說中,莫德雷德是一位英雄而不是一個反面角色。所以大家懂得...

至於莫德雷德,真的有是叛徒嗎?
馬洛禮的《亞瑟之死》將莫德雷德描繪成惡棍,但馬洛里也指出,人們聚集在他身邊,僅是因為「亞瑟不為別的,只有戰爭和爭鬥,而莫德雷德爵士帶來偉大的歡樂和幸福。」"with Arthur was none other life but war and strife, and with Sir Mordred was great joy and bliss."(亞瑟不懂人心,但莫德雷德懂啊)


閒談:百萬人心中的亞瑟王

歷史或者神話作品常反映的是當代而不是古代。簡單說就是「借古諷今,以史為鏡」,所以才會出現在5世紀,卻出現13世紀的騎士制度。羅馬時代基督教未興起,卻出現教堂與聖杯的故事。如文學作品《亞瑟王之死》,整本書不是單純講亞瑟的故事,而是哀悼騎士制度崩潰、緬懷過去貴族制度的一曲哀歌。

還記得閒人曾談過紅龍與白龍之爭嗎?
亞瑟死後,麾下武士各佔山頭自立門戶,整個不列顛島上群雄割據,小國林立,可能因少了亞瑟當領導,這些領主也就彼此爭戰。直至7 世紀初年,還剩下肯特、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麥西亞、艾塞克斯、薩塞克斯、韋塞克斯等七國,史稱「七國時代」(冰與火之歌應該也是指這時代)。而其中能勝者便自封為「不列顛之王」,敗者也就俯首稱臣。或許長時間的紛爭,反而讓當地的人們更加渴望已逝的亞瑟王能歸來。

每個民族或許都有幾個英雄史詩,而這些英雄他們形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一點一點文化累積,今日的我們只是回頭找尋,這些民族文化的核心與歷史。

至於威爾士是否真的出現君王統一不列顛了嗎?給閒人賣個關子,以後有時間再說XD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神話中的龍(東方形象)

【凱爾特神話】-眾神之父-達格達

【凱爾特神話】-達南神族的四個神器